老车迷的故事,要从1984年讲起。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为中国摘下第一枚奥运金牌,举国上下为之欢腾,这其中包括一位47岁的男人,他叫杨桂林。
透过家中9寸的黑白电视机,杨桂林看到了神枪手许海峰为中国射落首枚奥运金牌,激动之余,他有些许遗憾,“当时中国骑车的人非常多,但在奥运会自行车赛场上的成绩很落后。我怎么合计这事怎么不是个滋味,这也太不相称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杨桂林萌生了办比赛的想法,他想让每个家庭都能参加,并希望有朝一日,中国自行车运动员也能站在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上,为中国升旗一次国旗,奏响一次国歌。
同年,杨桂林拿到一笔落实政策的补偿金,总共500多元。他有一个大胆的想法,把原本给孩子盖房的“巨款”拿来办比赛。“想把咱们国家的自行车运动搞上去,必须办比赛!”
他用自己的名字给比赛命名——“杨桂林家庭自行车赛”。
(左二 杨桂林)
资金的问题解决了,更重要的工作是张罗人参加比赛。当时为了找人,杨桂林骑着自己的“28大踹”把昌平县都走遍了,到处发动群众参赛。第一个报名的是时任昌平县的妇联主任高月琴,截止比赛报名结束,共117人参与首届“杨桂林家庭自行车赛”。
第一届比赛的成功让杨桂林身边更多人开始爱上自行车运动,并愿意为他办赛提供支持。第二届比赛参赛人数增加到了205人,这其中包括日后的亚洲冠军汤学忠。
(右一 汤学忠)
汤学忠第一次参加自行车比赛正是杨桂林办的首届家庭自行车赛,不过当时他屈居亚军。经过一年的练习,在1985年的第二届比赛中,16岁的汤学忠以显著优势夺冠并被前来观战的北京市自行车队教练周金玲慧眼识珠调入专业队,短短一年后,汤学忠便成为全国自行车锦标赛、多日赛的总冠军。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汤学忠在昌平的自行车场地上获得180公里个人和100公里团体两块金牌,成为当时国内最知名的自行车手之一。
随着连续两届比赛的成功举办,杨桂林家庭自行车赛名气也越来越大。到第三届的时候,报名的方式已经不需要杨桂林挨家挨户发动群众了,大家都主动踊跃报名。从一个北京郊区农民发起的民间比赛,发展到参赛选手达到近500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自行车运动中。
1993年,10岁的家庭自行车赛在北京地区已经小有名气,杨桂林也准备好了搞点“大动静”,“10”成了这些比赛的关键字。比赛日期定在了10月10日,比赛分成10个组别,参赛选手包括了来自北京10个区县和全国10个省区市的运动员,另外杨桂林还邀请了10位国内的自行车冠军和10家新闻单位,连赞助商都限定为10个。
2016年里约奥运会,宫金杰/钟天使组合在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赛中力压劲旅俄罗斯队,为我国自行车运动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宫金杰、钟天使 里约/2016)
当看到中国运动员站在奥运冠军的领奖台上,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起,这位耄耋老人哭了。而更让杨桂林老人激动的是,奥运冠军钟天使的启蒙教练是从“杨桂林家庭自行车赛”骑出来的王海利。从1984到2016,从47岁到79岁,做了32年的冠军梦,终于成了!
从带动昌平县到辐射全国,从亚洲冠军在这里崭露头角,到培育出发掘顶尖选手的基层教练,从一个农民自发组织的比赛,到成为中国举办届数、参与人数最多的群众性自行车赛事,“杨桂林家庭自行车赛”就像杨桂林的又一个孩子。这个“孩子”的成长见证了杨桂林家庭的变迁,更折射出30多年来百姓参与全民健身意识的觉醒和追求更高品质生活的向往。
赛事创始人杨桂林先生也被更多人亲切地称为“老车迷”。
如今,杨桂林的女儿杨艳丽已经从父亲手中接过了举办家庭自行车赛的接力棒,她在以往自行车赛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比赛内涵,让更多萌娃们通过滑步车和家长们共同参与到比赛中。
(第二十九届杨桂林家庭自行车赛)
受父亲影响,杨艳丽一直从事与自行车运动相关的工作。“全民健身增量提质,要从普通老百姓多元的体育需求中寻找更多切入点,从最开始到现在,家庭自行车赛的‘家庭’理念一以贯之,就是为了让更多人认识自行车运动、加入自行车运动、爱上自行车运动,进而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杨艳丽说。
(第三十一届杨桂林家庭自行车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