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北京一位普通农民举全家之力组织了一次家庭自行车邀请赛,此后坚持每年举办比赛,如今已是30年,他就是自行车行业里大名鼎鼎的杨桂林。这是一个家庭的传奇,也是我国自行车比赛的传奇。今年的比赛又即将拉开序幕,老车迷将从本周起每周推出一篇回顾性的报道,让我们来共同了解这场家庭赛事的缘起和发展,共同见证这个家庭与自行车结缘的传奇人生。
1984年第一届家庭自行车赛留影
(左二:杨桂林 左四:四川老车迷自行车俱乐部创始人杨艳丽)
事情要从上世纪70、80年代说起。那些年,杨桂林因为在文革中遭受折磨而病痛缠身,长期求医问药。后来在医生的建议下,他开始通过运动强身健体,从走路、跑步逐渐过渡到骑自行车,并带动全家人共同爱上了这一项运动。而促使杨桂林举办第一届家庭自行车赛的契机源于1984年的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一次体育盛事的直播改变了一个人和一个家庭。
在那次奥运会上,许海峰夺得射击赛场的首项冠军,也是第一个在奥运会上夺得金牌的中国人,实现了中国奥运史上零的突破。许海峰在一夜之间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在他登台领奖时,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第一次升起在奥运赛场,许多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然而,在自行车的赛场上却见不到国人的身影,这让杨桂林感到很不是滋味。他觉得,中国是自行车大国,却没有出色的运动员选手参加国际级的比赛,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联想到许海峰领奖那令人激动的场面,杨桂林突然脱口而出:“我们自己也来举办自行车比赛吧,我们也升国旗,奏国歌。”全家人以为他只是随口一说,谁都没当真。
谁知道,杨桂林说干就干,从第二天起就开始认真筹划这件事。没有办比赛的经验,杨桂林就跑去找昌平县体委,希望得到他们的指导和支持。体委工作人员被杨爸爸的热忱打动,不仅义务为比赛制定了赛制规则,还提供了专业裁判,并建议用杨桂林的名字来冠名比赛,取名为“杨桂林家庭自行车邀请赛”,以家庭成员的年龄段及身份为单位来划定组别,比如“老年组”、“夫妻组”、“少儿组”等等,真正面向大众。有了赛制,还得把比赛宣传出去。杨桂林又自拟宣传稿,利用乡镇上的广播站将比赛宣传了出去,并挨家挨户跑去动员大家参赛。大家对这种面向民间、形式新颖的比赛很感兴趣,纷纷表示要参加。
接下来,万事齐备,只欠东风。既然是比赛,最后就得颁奖,购买奖品的资金要从哪里来呢?杨爸爸和人家合计,除了穿衣吃饭以外取消了一切开销,并拿出家里准备盖房子的400元钱,用来筹备这次自行车比赛。当时的400元钱可不是个小数字,尽管觉得经济紧张,但全家人还是同意了一家之主的决定,说到就要做到,不能让办比赛变成一句空话。杨桂林还特意跑到各家咨询,最后购买了花瓶和运动服等作为奖品。
比赛当天,一共吸引了175人来参赛。大家拿出家里的 “二八车”或“二六车”,稍稍掰弯了前叉,拆除了挡泥板和货架,然后便男女老少齐上阵了。这次比赛在当时影响很大,成为很多主流媒体竞相报道的对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派记者前往采访。采访结束后,那位焦记者对杨爸爸说:“老杨,这个比赛很有意义,你们最好能一直坚持下去”。
就为了这一句话,杨家坚持了整整三十年。
杨桂林夫妇慰问地震灾区儿童
下期预告:
当年的杨桂林只是一名工厂的普通职工,而个人举办自行车赛的资金压力越来越大。困境由自行车而生,却又由自行车而得到化解。到底是什么事让杨家走出了困境,继续坚持举办每年一度的家庭自行车赛呢?杨桂林的接力棒又将传给谁呢?请关注下期报道:柳暗花明处,再续单车缘。